首页 / 文化教育 / 李振峰:米仓访茶

李振峰:米仓访茶

(文/李振峰)2023年9月7日上午,我和《汉中网》主编谭景文到南郑区大河坎,与南郑区政协主席郑汉生、副主席王荣、党组成员石寿军等会合,开始了米仓山访茶之旅。

难忘旅途

听说南郑福成镇大山里有古茶树林,一直想去探访,我和老熟人郑汉生主席说了,区政协也有社会调研和专项考察的安排,这天就相约一起出发了。

神奇苍茫的大巴山东西绵延500公里,横亘于川陕鄂三省交界地区,是汉江、嘉陵江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界山。南郑全域所倚的巴山又叫米仓山,连接陕川的著名古道——米仓道分东西两条贯穿南北。距汉中市区130公里的福成镇,是东米仓道陕西最南端的重镇,也是90年前红军川陕根据地之北域,该镇曾长期属四川,1954年,国务院将其和北连的碑坝镇划归陕西南郑县。今天的福成镇面积246平方千米,辖12个行政村6500多人。全镇属米仓山腹地,最低海拔500多米,最高2180米,平均海拔900米。

image.png

汉中到福成的交通,原是出了名的艰难。经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有了巨大的变化,虽然要经过两山夹一水逼仄的青石关,翻越海拔两千多米的天险天池梁,经过多个十八盘,途经碑坝镇一路向南,但公路宽畅平整,不到3小时就到了福成镇。

吃过中午饭,稳健干练的镇党委书记向仕宏陪我们出发,乘车到6公里外的马元村未停即向后湾组开进。这是一条仅一车宽,且凹凸不平长满野草的土路。沿途草木丰茂,山岭陡峭,已看不到较大面积的庄稼地。偶见路边民居,因坡大平地少,院小而多有吊(虚)脚楼(房侧边下用柱撑上为木板壁房间)。我估计从马元村起算,这种土草便道可能有近10公里,海拔在800多米波动。车行尽头是马元村后湾组朱继坤家,朱65岁,家有母亲(80多岁),妻子、儿子(在外打工)共4人。在朱家堂屋中我看到了久违的燃着柴火的火坑和吊罐,不大的院子和近两米宽的屋檐下堆了许多玉米,玉米棒子很长且颗粒饱满,看来收成很是不错。这个组有8户23人,属地广人稀。我和郑主席与老朱交谈,老朱的母亲在搓剥玉米粒,妻子泡茶添水,三位气色都很好。老朱说粮食吃不完,家有18亩旱地,有300多棵茶树,儿子打工挣钱家用。老朱泡了他自家种制的清茶,因为是古茶树林边的茶,我连喝了三杯,此茶叶大而舒展,色绿而不艳,冲泡时清香弥漫,入口稍感苦涩,有点山野之气,回味则淡甜悠长,似饮山水甘露。说起野生古茶树,老朱说他曾去采过茶叶,因当地人少,不通公路,没有外人去所以都不知道。古茶树林距他家约十几里路,坡陡难行,再无人家了。下午两点半在老朱家我们配了木棍竹棍,精神抖擞地开始步行。

image.png

作者和郑汉生(中)与村民交谈

向导叫刘明洪,53岁。我问他:“去古茶树林还要向导吗?”他说:“平时没人去,山陡草深林子大,那还是需要引路的。”我问多远,他说:“不远,十来里。”我说:“谁叫你来的?”他说:“是村支书叫来的。”我问:“有报酬吗?”他说:“恐怕没有哇。”又说:“我是组长嘛。”一位朴实负责的组长。

image.png

作者和向导交谈

走在海拔800多米至1300米的山上,多是灌木和杂草,走的路多草少土且坡度大风化碎石多。我穿的警用高腰解放鞋,手拄钢管橡胶头登山杖。开始两里还行,后面就难走了,下坡斜面可能有50度。走约一小时后,大家都是通身大汗,湿透衣衫,头发都在滴水,有人说“汗水顺着裤子流哇!”按俗话所说,腿都走得打闪闪了。行走之中,郑汉生主席说看到老茶树了,在他和向书记、刘明洪组长的介绍下,我在草木混杂的山坡上看到了几丛古茶树,每丛从根部分若干枝干斜刺向上,枝干各有高低粗细,我想起了茶圣陆羽《茶经》写的:“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还有《诗经·周南》中诗句:“伐其条枚”。大家看到了古茶树都很高兴,继续流汗但信心十足继续前行。

行走在砾石下坡路上,时不时有人打滑。突然,我右手手杖一下穿过草丛、身体向右倾斜脚下一滑,我滚下了山坡两米远,下滑中我左脚蹬住了一颗树根,在同行人帮助下我站起稍事检查,左小腿和右膝外侧有几处皮肉伤,别无大碍,后怕的 是我翻滚之处竟有几处指头粗两三寸高的树茬,随便插上一根都是难以接受的伤害,真是万幸!

image.png

作者途中休息,旁边站立是向仕宏书记

后河是一条水及膝盖的山间河流,水凉而石滑。大家在河边短暂休息,郑主席提供了袋装酒精小纱布块,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女书法家李筱晴帮我贴在伤口处。大家的精神也感动着我,郑主席腰部做过手术,几颗钢钉至今还在体内,一路拄着木棍大口喘气坚持前行。他是县上的老领导了,曾多年分工包抓碑坝、福成的工作,对这个镇很熟悉也很有感情。王荣副主席和李筱晴主任巾帼不让须眉,斗志昂扬令人钦佩。比我年长的作家、区书法协会余成新主席老当益壮,脚步稳健。石寿军和向仕宏同志,从走此陡路能看出他们长期奔波的功夫,够得上群众说的:“好走手。”老石同志给我一根两米长的细竹棍换下登山杖,走路稳当多了。

我想,现在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走路还是免不了的,何况消耗体力也不光是走路,各级干部必须有一个好身体,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可否加上基础性的体能测试呢?

向导说,大片的古茶树还在后河对面山上,大家脱去鞋袜过河上山。

约一小时后,我们踏上了归途。大家都是汗湿衣衫,十分疲惫,夕阳照在群山上显得残阳如血,阵阵劲健的山风吹拂着我们湿乱的头发。山路艰难但得抓紧时间,大家喘着粗气,在陡坡上艰难行走。由于坡陡路滑,有时上一步退两步,但同志们情绪依然高涨。衷心感谢石寿军同志的一路关照,他走在我前边,多次在陡坡处停下,他用长竹棍拉着我往上蹒跚而行。

image.png

作者行走途中

天擦黑,约晚上八点多,我们回到了马元村,在村上吃饭期间,郑主席接到电话,次日上午县上开会,他和王副主席、石寿军同志当夜返回,上车时已九点多了。

即使在福成,说起我们去了古茶树山上,好些人都说路太难走了。次日,我们在向氏茶叶公司交谈时,公司女职工小张(福成人)说:“到古茶山去的路就不叫路,我听去过的人说的。”这天,探访古茶树林的步行之旅可谓刻骨铭心,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神奇古茶

满山遍野的草木中,高大的乔木较少,古老的茶树在灌木和草丛中还很是醒目,非常非常多,难以计数。望着从根部分岔数根直指天空的茶树,低的有2米高,高的有十来米,枝干粗的直径超10厘米,细的几厘米不等。对茶树有一定研究的郑主席告诉我,老茶树生长速度很慢,可能直径增长1厘米,最低要20年以上。我在网上和相关书籍查资料,云南的古茶树多为高大粗壮的乔木。福成镇的古茶树植物科属,我想应是灌木或小乔木或乔灌合体的常绿木本植物。后来,我通过汉江书院张文楷同志介绍,电话请教了福建南平市武夷山市的张兆德专家,两位是眉县张载后裔,他讲大红袍最老的母树是生长于山岩之上的灌木植物,一共只有三棵,树龄认定为三百多年,数个枝干从几厘米到十来厘米粗,最高不超过4米,因为长于岩石,又叫岩茶,其生长格外缓慢。清朝和民国曾有兵守护,现在是联合国批准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

image.png

福成古茶树

image.png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全世界各国的茶树都是从中国传入,云南发现了一万年前的茶树籽和3200年以上的乔木大茶树。约四千年前茶树传到四川,后又传入汉中(最先可能是镇巴、南郑)。《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商纣后,汉中茶叶就向周王纳贡。汉中属巴蜀茶区,三千年来一直是陕西重点产茶地区。唐朝开始,茶业纳税。宋时“汉中买茶,熙河易马”,资料载汉中年3万担茶换3万匹马。宣统元年(1909)《陕西清理财政说明书茶课税厘》载:汉中府年征茶税银279两7钱6分1厘,其中定远县厅(今镇巴县)征银为219两1分1厘,西乡县征银60两6钱,兴安府(今安康市)征银246辆7钱6分(4县1厅总和)。

茶叶是世界第一饮品。资料介绍,茶叶含有茶多芬、氨基酸、蛋白质、咖啡碱、肌醇、维生素等有益成分,具有醒脑提神、利水消肿、防暑降温、改善肠胃功能等良好功效。大红袍等古茶树所产茶叶由于生长期长等,所含有益成分更丰富,香味也更浓郁和持久,故为茶中珍品。南郑福成的古茶树林,当然也应该具备这些优点。

唐朝陆羽(733——804年)的《茶经》是世界公认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茶叶专著。1200多年前的唐代,21岁的陆羽十多年间实地考察32个州,后定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历时5年写《茶经》,又用5年进行补充修订,全书7000余字,分上下3卷10个章节,公元780年左右成书问世。陆羽对茶生于什么土壤做了具体记载,《茶经》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意思是:种茶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含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平时种庄稼的黄色田土为最次。移栽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的方法如同种瓜。栽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人工园圃栽种的较次。茶叶真是太好、太低调,土壤条件越差,质量反而越好,不给人类添麻烦。福成镇古茶树林的山坡就是用那种风化了的灰土,还有不少的碎砾石,福成这样的生长条件,恰是茶叶的上佳之地。

image.png

福成古茶树

福成古老茶树林从何而来?我想有两个可能,一是飞鸟衔落茶籽于此,逐步发展扩大;二是宋朝时曾大面积人工栽种茶树。福成曾长期属于四川,其地恰是巴山峡川。据宋王象之《舆地记胜》明杨慎《杨慎记·蒙茶辨》清《四川通志》当代茶学泰斗陈椽《茶叶通史》等典籍记载,四川雅安在公元前53年开始世界最早的人工种茶。福成又处在千年通行的米仓古道上,若干年前先民人工栽培也不是没有可能。福成镇古茶树林总面积有多少?2014年,首先在聂家湾村发现古茶树林并几次考察的福成干龙洞茶叶公司,按照一万亩与当地相关村签订了为期50年的集中流转合同50年。

我在网上查悉:贵州省善安县共有两万多棵古茶树,其中有数千棵连片的古茶树林,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古茶树之乡”。有福成这片万亩以上的古茶树林,我想南郑区完全可以并且应该拥有这个美誉!这些年来,实际居住在福成镇山村的人们逐年减少,长着古茶树林的大山因远离大路和居民且路途艰难,人们与之相见实属不易,这也是古茶树林能长期安静生长的重要原因。我想,这个现状应维持下去,方有利于神奇古茶树林永久存在。

image.png

福成古茶树

还有个情况,古茶树林虽长在陡坡乱石中,存不住水分,但福成地区的年降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在1300至1500毫米,这对茶树成长是难得的有利条件。

在山林中不敢过于深入,向导说走得太深了,一旦迷失方向,他也不知道从哪出来。如此,我们一行只好告别了难得一见的古茶树林。

福成古茶树林其数量之多、树龄之长、面积之大,在全国应属罕见。近距离的目睹和手摸这些古茶树,当然是我今生之幸!

image.png

茶乡福成

次日上午,我和余成新、李筱晴同志在福成镇走访。福成镇在米仓东路(红军路)陕西段最南端,与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镇接壤。几年前我和著名作家王蓬老师、郑汉生主席等在福成镇进行过红军遗迹考察,当时不知道有古茶树林,活动主要在底坪村陈家坝一带,清代从河南迁来的陈家人修建的大院和有醒目红军标语石碑的程家祠堂,还有朴实的当地百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福成镇在米仓山南麓腹地之中,面积246平方千米,逶迤连绵的山岭之中分布着12个行政村,户籍人口6500人。地理特点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物质特点是物产丰富,以铅、锌为代表的矿藏量大品优,盛产玉米、烤烟、豆类,林木覆盖率达60%。

福成是南郑区最偏远的乡镇,往些年,上级领导去一次都是很不容易,在常规考评中,估计所占优势不多。我不知道现在区上年度考评中名次如何,但有两方面情况令我心生感佩。

image.png

福成茶园

一是纵向比较进步很大。2013年,福成镇户籍有6748人,年农业总产值7872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5398元,粮食总产3861吨,茶园有6000亩,其中可采摘4476亩,年产茶叶86吨,实现产值1720万元。当年积极推动了向氏茶叶园区和干龙洞茶区的创建,力推烤烟1560亩等,则是有长远意义的工作。安全饮水工程、修建学校幼儿园、硬化镇上街道广场、通村道路、程家坝、马元、白玉村街道亮化、扶贫移民、推行新农合、完成卫生院职工公租房建设等,也很有成效的。

十年过去了,今天的福成是个什么情况?2022年生产总值1684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3637元(汉中市平均农民人均年收入14224元)。由于实际人口减少(户籍人口不到6500人),粮食也相应减少,粮食总产量为2500吨,种地的人少了收成自然少,如实统计上报是对的。我在镇上抄录了相关数据,还有养牛存栏1585头,生猪存栏10054头,家禽存栏40015只。烤烟、山野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均有扩大,公共基础建设和扶贫、危房改造等成效明显。

二是茶叶对福成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地方的除了按照上级的宏观要求开展工作外,重要的就是要结合本地实际有的放矢力求实效,福成镇的茶叶产业就是一个突出特点和经济支柱。

我从镇上得知,现在全镇一共有茶园16000亩,人均2亩多,总产茶160吨,产值6000多万元。我不知道福成有多少农户种茶叶和各家种了多少茶树,马元村的情况是家家种有茶树。农户的茶叶基本都是卖给了茶叶厂企业,我对福成两家茶企作了粗略了解。

image.png

作者与干龙洞茶业公司文总交谈

干龙洞茶叶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现有管理人员8名、生产技术人员40名。累计投资2800万元,建有标准化茶叶加工车间和配套设施,总面积2000平方米。有生态茶园2800多亩,已是茶叶科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服务的省级茶叶龙头企业。“干龙洞”商标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干龙洞牌绿茶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其茶叶产品以其香高、味醇、耐泡、天然无污染的优势特点畅销省内外。

我与公司董事长文克洲、张省兰夫妇进行了交谈。他们直接带动了程家坝、聂家湾、马元等八个村1200户(全镇1900户)茶农种植发展茶叶,其中贫困户120户。2019年以来,公司采购茶苗200余万株,新建标准化示范茶园800亩,采购专用工具2000余件、茶叶修剪机300余套、喷雾器百余套、茶叶专用肥80余吨,免费分发到每户,培训技术骨干数百人次;改造茶园800余亩,亩单产由2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以上;吸纳贫困户从事各种工作,4年累计发放报酬超过百万元;托底收购茶农1200户鲜茶叶,户鲜叶销售达4000元的要给予4%的奖励,还给种植大户奖励一万元的奖补鼓励金,户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部分户超过8000元。文、张夫妇说,对于古茶树林,每年采摘一次,鲜叶每斤付16—18元,一般劳力每天采10—15斤,公司对采了鲜叶又进行保护的茶农每年发50元奖励,用古茶树茶叶制成的“古树红”牌红茶,享有很好的声誉。

image.png

福成古茶树

福成镇的向氏产业公司现有可采摘茶园2000多亩,他们注重原生态生长与人工管理的高度融合,坚持人工除草、使用有机肥料,实施科学管理,狠抓茶叶质量提升。十余年,在各级质量评比中屡获殊荣,2014年就被市政府认定为市级龙头企业,其生产的“汉中仙毫”“汉绿牌”绿茶和“汉中红茶、汉中炒青、福成翠竹”等产品,多次获得省市级金奖,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22年收购了大山里260多户农民自种茶叶,其中贫困户45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用工全用当地农民,除季节性用工外,长年聘用有10多人,以实际行动帮助了农民致富。

当然,福成不光有茶叶,还有:明三湾村上百只猕猴群;底坪村红军石刻和陈家大院祠堂;莲花村千年古柏树群;白玉村相传建文帝朱允炆墓葬;佛头山罕见的自然风光,等等。

茶润南郑

米仓山承载着南郑区的全部地域,2800多平方千米。全区年均降雨量一千毫米左右,年均降雨日约160天,全区河流涉及汉江、嘉陵两大水系,可谓雨量丰沛、气候宜人。地理形态为南高北低,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川区(约占全区面积的11.8%),丘陵区(约占22.5%),山区(海拔800米以上约占65.7%)。南郑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地灵人杰,自古以来就是王都、郡府之首郭,也是秦岭以南的富庶之地。农村居民38.61万占户籍总人口57.9万人的70%,提高农村居民实际经济收入,是富民强县的重要问题和目标追求。

全区丘陵山区占总面积的88.2%,纬度高、海拔高、雨水足、云雾多,污染少,正是优良茶叶的适宜之地,南郑自古以来广出茶叶。据资料记载,1949年全区有6个乡产茶叶,面积580亩,共产茶31300斤。现在南郑区茶叶情况如何呢?金秋时节,我在余成新先生的引导下,到区农业局了解访问。我与区农检中心主任张可同志等交谈,也查阅了相关资料。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郑区茶业持续发展。至2022年,12个镇125个村共有茶园25.05万亩,其中投产采摘园2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17.5万亩,良种率为全省第一。南郑区茶果业发展中心(茶叶办)工会主席、茶叶农艺师叫王政委,陕北清涧人,大学毕业到南郑从事茶叶已十多年,说起南郑茶叶如数家珍。他说南郑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保证茶叶的上佳品质。引进的“龙井长叶”现已投产5万亩;从浙江引进的“平阳特早”已投产12万亩。目前,南郑区已是“汉中仙豪”的核心产区,所有优质茶叶种植基地都在海拔700米以上。区上从2013年起实行奖补政策,对优质茶园每亩奖补800元,对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每个奖补10万元,对茶叶加工坊提升改造每个奖补5万元,等等。正确的决策和实在的支持鼓励,广大茶人的不懈努力,自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现在,制作仙豪的独芽原料,本区已达富足,每年到春茶收购时,本市其他县甚至四川、湖北的茶企也来南郑收购,以满足制作高档仙豪之用。高品质为主的茶叶发展,必然给因茶劳作的人们带来相应的回报。王政委告诉我,在集中收购春茶之时,“平阳特早”鲜叶一斤收购价是160元左右,采茶快手一天能采鲜叶2—3斤。

image.png

作者与王政委农艺师交谈

南郑区的农村农业发展,区委区政府和人大政协一直十分重视,总体上持续以“谋大、抓实、解难”统筹推进。现有高标准农田34.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16万吨以上;油菜种植总面积20万余亩,年总产量3.1万吨,粮油总产量均在全市前列,还下功夫抓了中药材、蔬菜、食用菌、水果、生猪、养鱼、烤烟等等。近些年,上述各业均取得了很大进步。

话题还是回到茶业。南郑区是2022年度“全国茶企百强县城”(陕西有南郑区、西乡县、镇巴县、紫阳县、平利县、泾阳县)、无性系良种茶园17.5万亩,占总亩数70%;建有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有良种母本园1000亩,引进国家级茶树24品种个,年繁育良种茶苗6000万株。有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省级“一镇一业”茶叶示范镇2个,省级“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10个;全区种茶农户3.68万户、涉茶人员15.2万,人平均每人年收入6000元,全区茶叶年总产量1.2443万吨,总产值16亿元。

全区扶持茶叶产销企业228家,其中全国茶叶百强企业1家,全国创新创业园区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全区现有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厂22个,,15家企业建清洁化生产线,等等。注册茶叶专用商标40多枚,其中“汉水银俊、绿娇子、黄云翠竹”等10枚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远山眉、干龙洞、汉缘”等5个品牌绿茶、红茶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南郑茶叶先后在重大茶事活动中荣获金奖50多项,茶叶已成为南郑的一张响亮名片。这几十年来,南郑茶叶的持续提升和发展,既是青山绿水的美丽画卷,又是全区农村经济和乡村振兴的“半壁河山”,其功甚巨也!

我从区茶叶办出来,顺便到跟前的绿娇子公司经营部了解,所获情况很简要但令人欣慰。我遇到了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莫仪辉,老莫看起来50岁出头,朴实而干练,和善而精明。他从1988年承包法镇兴隆茶厂,依托16亩茶园起步,经过30多年持续努力,现已成为注册资金3000万元,厂区占地20亩,生产厂房4200平米,年生产能力1000吨的全省重头龙头企业,其茶叶产品在国内外屡屡获奖,已在全国建立直销店19个。我肃然起敬的还有,他们多次被上级评为扶贫帮困的先进企业,我记了几个数字:累计在七里村、黄龙村收购鲜茶叶160余吨,支付320余万元,其中支付65户贫困户鲜叶资金26万元;流转青树镇两个村44户286亩(其中建档贫困户12户22.6亩),期限为十五年,年租金600元/亩;3年中培训5次,其中贫困户600余人;多次向贫困户捐赠,2021年12月5日向法镇110户捐赠总价值25000元的米面等物;累计带动扶贫6个村512户1052人,还有捐资助学、抗疫、吸纳贫困户打工、入股分红,等等。持续不断的扶贫帮困、支持农村学校教育等,这种充满爱心的社会奉献,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茶企新风和精神品质。

image.png

南郑罗帐岭茶园

出自南郑区红庙镇的罗氏茶业有限公司,这些年在汉中茶叶销售行业很有影响。因为买茶我与勤劳和善的董事长罗红艳、总经理陈连海夫妇认识,他们的罗帐岭茶园依山逶迤青翠连绵我去拍过照片,此茶园20年前因中央领导亲临视察过而远近闻名。公司有2000多亩优质茶园,所产茶叶以优质价廉享有良好声誉。在市区开办的“汉中土特产市集”是全市首家命名的“扶贫超市”,在将坛路的“罗氏茶业”门市经常顾客盈门。我在罗帐岭作过了解,得知这个公司在持续发展中,通过生产用工、包底收购茶叶、免费技术培训等,20多年带动周边1000多户(其中贫困户300多户)增加经济收入。我两次在罗帐岭茶厂与丁远学交谈过,丁40多岁,是单身残疾人,建厂时即被聘用至今,每月工资近3000元,他很满足和感激。近几年,公司在北京、西安、上海、兰州等城市建了直销门店,茶叶销售市场越来越广。

南郑的茶业也并非尽善尽美,比如夏秋茶的采制、专适红茶的茶树品种、网上销售和市外直销等,还有很大的开发提升空间。

作者简介:李振峰,大学文化,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顾问,汉台区作家协会顾问。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